#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专利不仅是防御,更是谈判筹码。”
来源: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作者:泽识
Sonos与Google的专利战已持续六年,从ITC禁令到加州陪审团裁决,再到程序抗辩的反转,几乎涵盖了智能音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2025年8月28日,联邦巡回法庭推翻加州地方法院关于“延迟抗辩”的认定,使Sonos核心专利恢复执行。这一裁决不仅改变了案件走向,也凸显了延迟抗辩制度在美国专利体系中的边界与收紧趋势。其背后折射出的制度信号与战略启示,为未来跨国专利博弈的走向提供了新的参考。
60秒速览|Key Takeaways
01裁决拐点:2025年8月28日,美国联邦巡回法庭推翻加州地方法院关于“延迟抗辩”的判决,Sonos核心专利恢复执行。
02制度走向:法院强调,只有在能证明“申请拖延导致实质性损害”的情况下,延迟抗辩才可成立,这一机制的适用门槛正趋于收紧。
03战略启示:Sonos不仅守住了权利,更在与Google的谈判中重新掌握主动。专利在跨国博弈中的作用,早已超越单纯的防御功能,也可能成为影响谈判桌力量对比的关键筹码。
案件时间线|六年纠纷的关键节点
这场专利战可以追溯到2019年。彼时,Sonos在加州联邦法院将Google告上法庭,指控其Google Home/Nest音箱和Chromecast设备侵犯了多房间音频同步与群组设置等核心专利。
随后在2020至2022年间,Sonos在ITC获得有限进口禁令,迫使Google不得不修改部分功能,这一结果也让外界初步看到了Sonos专利的“杀伤力”。
进入2023年,加州地方法院的审理出现戏剧性转折。陪审团认定Google确实构成侵权,但主审法官William Alsup却采纳了“延迟抗辩”的主张,裁定相关核心专利不可执行,Sonos的胜势由此戛然而止。
直到2025年8月28日,局势再次反转。联邦巡回法庭推翻地方法院的认定,确认Sonos核心专利(US 10,848,885 与 US 10,469,966)恢复执行。这一裁决不仅重新点燃了Sonos的诉讼火力,也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显示:延迟抗辩的适用门槛远比想象中要高。
制度焦点|延迟抗辩的适用边界
“延迟抗辩”(prosecution laches)在美国专利制度里其实并不常见,它的根基来自衡平法上的一个古老理念:如果专利权人在申请过程中无正当理由长期拖延,并因此让竞争对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投入巨额资源、遭受实质损害,那么法院就可以裁定相关专利不可执行。
这一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23年的Woodbridge案。当时,美国最高法院首次暗示,恶意拖延不应成为专利申请人攫取不当利益的手段。真正让这一抗辩站稳脚跟的,则是2002–2005年的Symbol Tech. v. Lemelson案。在那起案件中,Lemelson通过几十年的“延展申请”策略不断推迟专利授权,最终被认定为滥用制度。联邦巡回法院据此确立了延迟抗辩的适用标准,并判处相关专利不可执行。
回到本案,Google试图重演这一思路,主张Sonos在“Zone Scenes”专利的申请过程中存在过度拖延。加州地方法院当时采纳了这一抗辩,并裁定Sonos专利不可执行。然而,联邦巡回法院的审查更为严格:仅有拖延并不够,还必须证明因拖延导致了实质性的损害。Google未能提交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其抗辩最终被推翻。
这一结果传递出一个趋势:延迟抗辩的适用门槛正在变得更高。它仍然存在于制度框架之中,但更像是悬在空中的一把剑——具备震慑意义,却难以真正落下。对专利权人而言,这无疑增强了制度上的确定性;而对被告来说,想借此“一招致胜”的可能性则明显减少。
三重影响|Sonos、Google与行业格局
首先是Sonos。 核心专利的恢复让其在诉讼和谈判桌上的位置大幅回升。此前,陪审团已确认Google侵犯了多项Sonos专利,如今再叠加“Zone Scenes”的复活,使Sonos重新掌握了主动权。据路透社报道,Sonos在声明中对裁决表示“深感欣慰”,并强调这一结果不仅恢复了陪审团的认定,也再次印证了其专利的创新价值。公司还表示,希望借助本次裁决,以及此前联邦巡回法院确认Google侵犯其另外五项专利的结果,推动Google尽快就公平许可展开谈判。对一家规模有限、以专利创新立身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其次是Google。 失去“延迟抗辩”这道防线,等于丢掉了一件关键的制度性武器。接下来,Google必须依赖更传统的防御路径,例如发起无效程序、展开交叉诉讼,或者直接在谈判中寻求和解。据同一报道,Google则表示“将继续在剩余诉讼中积极应对,并考虑可行的法律救济途径”。这一表态显示,尽管防御成本显著上升,但Google仍试图维持强硬姿态,不让谈判节奏完全落入Sonos掌控。对一家在全球范围多线作战的科技巨头而言,这无疑增加了额外的防御压力。
最后是整个行业。这场长达六年的拉锯战,凸显了专利诉讼的长期性与高消耗属性。大型企业往往通过多地区平行诉讼、程序拖延与反诉策略来消耗对手,而中小型创新公司则在资金与资源上更容易陷入困境。但本案也说明:一旦核心专利获得司法确认,即便是体量较小的企业,也可能借此扭转局势,在谈判桌上获得难得的主动。专利,并非只是防御壁垒,在合适的时机,它同样可能成为撬动市场格局的杠杆。
启示与建议|专利不仅是防御,更是谈判筹码
从Sonos与Google的这场拉锯战中,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信号:专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防御侵权,更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转化为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对正在加快海外布局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在研发阶段就有意识地构建专利组合。只有这样,进入核心市场时才能真正握有谈判所需的筹码。如果缺乏可主张的权利,即便拥有产品优势,也可能在诉讼中完全失去主动。
与此同时,专利还需要服务于谈判思维。跨国专利纠纷的终点往往不是终审判决,而是和解。决定和解条件的,不是喊出的立场,而是能否拿出一组足以撬动对手产品线的有效专利。专利的重量,往往比口号更能改变谈判桌上的条件。
此外,不同司法辖区的程序机制差异巨大。ITC的快速禁令、UPC的跨境效力,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影响局面的工具。熟悉并灵活利用这些机制,不仅能降低潜在风险,也能在长期拉锯中形成额外的谈判杠杆。
Sonos的经历显示,当核心专利获得司法确认时,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法庭判决本身。专利不只是防御的盾牌,在合适的时机,它也可能成为改变力量对比的关键筹码。
尾声|一场拉锯战后的制度信号
Sonos与Google的专利战已持续六年,跨越多个法院与司法辖区。联邦巡回法庭的最新裁决,让Sonos重新获得进攻动力,也迫使Google重新审视其诉讼与和解策略。
这起案件不仅是欧美巨头之间的消耗战,也折射出跨国专利诉讼的一般规律:程序性抗辩有时像一面临时搭起的屏障,可以延缓对手的攻势,甚至迫使对方调整策略,但它难以替代稳固的专利基础来支撑长期博弈。在长期拉锯中,往往还是核心专利的稳定性,才能对最终格局产生更持久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若要在海外市场立足,就需要更早地把专利纳入长期经营的视野。稳固的专利组合与灵活的应对策略,可以让企业在突如其来的冲突中,不至于完全被动,而是在合适的时机抓住主动。
参考/ 备注:
1.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Northern District of California, Sonos, Inc. v. Google LLC, Case No. 3:20-cv-06754 (initial ruling 2023).
2.Symbol Technologies, Inc. v. Lemelson Medical, Education & Research Foundation, 277 F.3d 1361 (Fed. Cir. 2002); 422 F.3d 1378 (Fed. Cir. 2005)
3.路透社,《Sonos wins ruling to revive US patent case against Google》
关于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是一家经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并主管的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机构,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主要致力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与咨询、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研究、案件分析与论证、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培训与国际交流,尤其是中国企业“出海”和“一带一路”中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院由一批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和司法界知名专家和有志之士共同发起和筹建。
往/期/回/顾
(原标题:Sonos专利杀招逆转:Google延迟抗辩受限,谈判筹码陡增)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作者:泽识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Sonos专利杀招逆转:Google延迟抗辩受限,谈判筹码陡增(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