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AI的未来是协作而非对抗。”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Michael S.Wright
Cyrielle Ouedraogo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法学院
引言
2025年6月17日,UPC巴黎地方法院收到法国公司KeeeX(一家专注于“可验证文件”的公司)针对三家OpenAI实体、两家Adobe实体、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C2PA)以及运营C2PA的服务商(Joint Development Foundation Projects LLC)就欧洲专利EP2949070B1(“数值数据块完整性验证过程”)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该专利最初由法国公立大学艾克斯-马赛大学(AMU)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共同获得。这被认为是全球首例针对OpenAI的重大专利诉讼。
未来我们是否会看到更多针对AI大模型或其他AI应用的专利诉讼?7月初,己任律师事务所举办了一场网络研讨会,专门探讨在AI时代如何缓解专利风险。邀请了Open Invention Network(OIN)首席执行官Keith Bergelt,特别分享OIN模式是否可以用于解决专利风险。同时,研讨会还邀请了两位重量级嘉宾:金山软件知识产权总监(兼IAM策略300得主)杨淼先生,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王润华教授,带来中国视角。以下是讨论的总结:
Keith Bergelt:OIN对AI开发者的重要意义
作为主旨发言人,Keith Bergelt全面介绍了OIN的起源、使命、运作逻辑及其在AI时代不断演变的作用。
Keith开场说到:“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保障行动自由。我们的使命始终是为使用开源技术的企业减少法律、运营和战略层面的摩擦。”
Open Invention Network(OIN)成立于20多年前,由IBM、索尼、飞利浦等知识产权先驱企业支持,是全球最大的non-aggression的专利社区。它使参与者能够就受Linux系统定义及其演进所涵盖的技术进行专利交叉许可,且免收许可费。其目标是为开发者减少摩擦和诉讼威胁,使他们可以放心采用和构建开源软件,无需担心专利攻击。
如今,OIN拥有4000多家会员企业,包括谷歌、Meta、阿里巴巴、华为、百度、腾讯等全球科技巨头。成员同意不针对其他成员的Linux及基于开源软件的技术主张专利权。
Keith回忆,OIN的成立是对微软20年前构成的“单一威胁”的回应,当时Linux及其他开源平台正面临激进专利主张带来的生存风险。IBM早期承诺投资超过10亿美元用于开源,对后来的全球技术运动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如今,格局已发生转变。AI不仅建立在开源基础(如PyTorch、TensorFlow、Linux内核)上,而且越来越多地依赖开放模型权重和共享工具。Keith强调,正是因为这种模块化和协作式开发结构,AI专利风险正在上升。
“开源在AI开发中不是可选项——它是基础。但如果我们不主动降低风险,过去曾阻碍软件创新的知识产权丛林将会重现。”
Keith发言的核心观点:
• AI专属的专利摩擦:行业正处于变革期。美国专利体系关于算法专利标的资格仍未明朗,而Meta、微软、IBM等主要AI开发者却在迅速构建专利组合。
• 中国的机遇:Keith认为,中国的开源文化,尤其是对OpenHarmony、DeepSeek等协作平台的拥抱,可能比西方正在兴起的混合专有模式更为蓬勃。
• OIN模式的结构性优势:OIN的交叉许可机制不仅消除了专利许可费负担,还提供了法律稳定性。该许可可以灵活更新——目前已进行到第12次修订——无需数千家参与者重新谈判。
• 守护者模式与执法模式的差别:与传统许可计划不同,OIN作为“守护基金”运作,侧重于预防争议而非权利变现。
• 展望AI模型及未来:OIN目前正在为一个受其启发的新AI联盟提供建议,该联盟将把交叉许可范围从Linux软件扩展到AI模型专利及工具。这一倡议正在Meta及其它全球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下孵化。
“我们正在积极构建一个全新的AI专利非侵权框架。它不仅仅是Linux许可证的附加条款——它将拥有自己的DNA,真正理解AI开发的实际运作方式。”Keith强调,AI专利问题已不再是理论层面。现实中,各司法辖区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诉讼,缺乏保护网络将对创新造成严重打击。“问题不在于AI领域是否会出现专利诉讼——它们已经发生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构建起类似于开源领域那样的免疫框架,让开源变得安全。这正是OIN 2.0的目标。”
他以强烈的呼吁结束了他的发言:“中国企业拥有人才、势头以及开源的愿景。但他们需要将这一愿景锚定在全球法律保护伞之下——而OIN就是这把保护伞。”
杨淼:中国企业视角下的AI知识产权战略
杨淼先生深入介绍了金山等中国领先科技公司如何应对AI相关知识产权问题。
“在AI时代,知识产权的定义和功能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杨淼表示,“我们现在不仅依赖专利,还依靠结合开源许可证、商业秘密、加密措施和分层专利族的混合保护体系。”
杨淼的核心观点:
• AI知识产权保护已不再只是对算法申请专利,而是围绕生态系统保护和证据准备。
• 由于AI模型的“黑箱”属性,AI领域专利诉讼中证据收集正变得极其困难。
• 中国企业高度重视商业秘密管理、技术日志追踪和多场景专利布局,以实现端到端的保护。
杨淼还指出,开放合作正在兴起,但尚无企业设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治理标准:“最终,需要有一方引领并定义AI相关的知识产权标准。但我们仍处于探索期。”
王润华教授:结构与法律层面的细节
王教授提出了两点犀利的见解:
AI的专利适格性:她讨论了美国Alice判例后,AI相关专利标的物的不确定性,以及开源模式(如OIN)如何为直接专利策略提供可行替代方案。
商业秘密生态:王教授指出,中国在执行保密协议(NDA)和内部保密体制方面优于美国,这使中国在保护非专利化AI知识产权方面更具优势。
她还提到:“由于法律体系不同,中美在AI知识产权生态上可能会走向根本性分化。企业应从战略角度思考,哪种框架最能支持自身创新目标。”
总结思考
己任律师事务所的何菁律师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对各位嘉宾表示感谢。他讲到本次活动专注的AI涉及的专利风险问题仅仅只是开始。类似这种法律与技术交叉重大复杂问题,需要持续的深度对话和探讨。OIN作为一直在默默努力的业内许可模式,即将在AI涉及的专利技术发挥作用是一件很有想象力的事情。
“AI的未来是协作而非对抗。OIN的模式向我们展示,激发机构领导力和参与的新型法律结构可以赋能创新,打破可能限制创新的束缚。”
本次网络研讨会标志着将OIN等国际知识产权模式与中国新兴AI创新体系对接的重要一步。中国企业应评估如OIN这样的平台如何融入其全球知识产权与合规战略。
(原标题:AI时代如何应对专利风险?)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Michael S.Wright
Michael S.Wright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法学院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AI时代如何应对专利风险?(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