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地理标志保护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名品认证’,而是肩负起驱动整个产业升级发展的重任。”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叶爱义 浙江智美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栏目支持:地理标志专栏
浙江东海温州大黄鱼核心产区渔农老陈最近分外忙碌。往年此时开渔节后他只需埋头捕捞大黄鱼,然后发货到全国各地,如今却不断接到其他渔场关于产品包装、检验检疫的细节咨询——2024年2月新修订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的落地实施,正推动整个产业链条重新审视每个环节的合规性与品质标准。老陈们的工作正悄然见证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地理标志保护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名品认证”,而是肩负起驱动整个产业升级发展的重任。
Part.1
双重引擎:中欧协定与国内新规的深度协同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升级动力,同时来自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的战略驱动:
1、《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国际视野下的高标准锚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简称《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是中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标志保护双边协定。协定文本共14条,对地理标志设定了高水平的保护规则,并在附录中纳入双方各275项具有各自地区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协定将为双方的地理标志提供高水平的保护,有效阻止假冒地理标志产品,使双方消费者都能吃上、用上货真价实的高品质商品。
(1)2011年,该协定谈判启动,共历时8年。2019年11月6日,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总统见证了结束《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的联合声明的签署。2020年7月20日,欧盟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9月14日,中欧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
(2)2021年3月1日起,中欧双方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
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定,将中欧双方各约100个(最终将各达275个)地理标志产品纳入高水平互保。
其核心在于“全链条、强保护、严执法”:
• 名称全方位保护:不仅禁止假冒,更打击如“类香槟”、“仿帕尔玛”等搭便车行为,为名称筑起坚固护城河。
• 生产流程绑定:保护延伸至产品的特定工艺、标准等核心要素,确保源自特定地域的品质基因。
• 强大执法承诺:双方建立清晰合作框架,共同确保侵权产品在对方市场得到有效遏制。
2、国内2024年2月新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本土实践的“全产业链”深化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由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制定实施,该规章在有效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8个,累计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超2.5万家。但是,由于规章制定时间较早,且一直未作修改,已不能满足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管理和保护的现实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审查程序相关规定不完善,未规定不予认定的情形,且未规定变更和撤销程序;二是地理标志产品和专用标志的使用管理规定较少,缺少明确的操作指引;三是权利保护较弱,侵权行为不够明确。为解决上述问题,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完善的期待,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
新规以落实《中欧协定》承诺为背景,更显著植入了“全产业链保护”理念,实现三重跨越:
1、保护对象拓宽:从产品本身跃升到涵盖产地环境、种质资源、特定工艺、质量特色及关联的声誉,保护维度更加立体。
2、主体责任强化:清晰界定地方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生产者等多方责任,形成保护合力网络,尤其强调“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
3、监管链条延伸:构建贯穿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销售、标志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确保每一环节都真实体现地理标志灵魂。
Part.2
“全产业链保护”:新规的核心引擎
新《办法》将地理标志保护从“贴标认证”提升为“产业治理”的关键钥匙,其核心在于激活“全产业链保护”逻辑:
1、破解“公地悲剧”:从共享品牌到共担责任
过去“搭便车”现象(产地外劣质产品滥用标志)严重损害品牌价值。新规通过明确生产者责任、严格产地和品质标准、强化追溯与监管,构建起“谁受益、谁守护”的机制,让“西湖龙井”、“五常大米”等金字招牌真正成为集体财富而非无主之地。
2、驱动品质升级:从门槛认证到持续优化
全链条监管倒逼产业链每个环节持续提升。从土壤改良、种子优选,到工艺革新、包装防伪,再到市场营销规范性,形成以地理标志标准为基准的持续改进闭环,确保产品生命力。
3、锻造产业韧性:从单一产品到生态繁荣
新规鼓励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关联产业。例如,“郫县豆瓣”可带动辣椒种植、酿造设备、物流包装、文化旅游等多元业态,形成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集群,大幅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
Part.3
迈向“产业引擎”:价值释放路径
地理标志保护升级的最终归宿,是成为撬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支点:
溢价引擎:强有力的保护保障了独特品质和声誉,支撑市场合理溢价,直接惠及生产者尤其是中小农户。
标准引擎:全产业链要求推动地方建立并推广先进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引领行业升级。
融合引擎:“地理标志+”模式(+旅游、+文创、+电商)可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价值链。
国际通行证:对标《中欧协定》的高标准保护,为中国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拓展全球市场提供坚实背书。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从“名品认证”向“产业引擎”的跃迁,标志着一种全新产业治理思维的落地生根。当法律条文真正嵌入到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工序、每一份契约之中,当“库尔勒香梨”的清甜、“山西老陈醋”的醇厚不仅被品尝,更被背后的整个产业链条所滋养与捍卫时,那些承载着大地密码与时光匠心的名字,才真正被擦亮。
随着新规实施之下,地理标志已不再仅是荣誉勋章,它正在成为驱动一方水土走向富足与尊严的澎湃引擎。
供图: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
专家观点:
地理标志产品是“土特产”中的奢侈品,是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其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均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中欧协定与国内新规的深度协同成为助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地理标志产品的关键在于品质的特异性,如何通过标准化生产、品质检验检测、质量溯源管理等手段来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定品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中外法律关注的重点。以法律之手呵护地理标志全产业链发展,本质在于保障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定品质,进而擦亮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有助其取得国际护照,畅销全球,同时取得“护身符”,在国内外有效防止侵权假冒,维护特定区域劳动群众品牌利益。中国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应当用好中外法律制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之路。
本期特邀嘉宾介绍:
陈星 重庆大学知识产权法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东盟地理标志研究院院长、教授, 2020年3月-2021年3月挂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地理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知识产权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广西“十百千”知识产权领军人才,中国(广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海外知识产权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与数字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等20余项,主持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地理标志统一立法研究》,担任中华商标协会商标法律前沿问题研究地理标志研究专题组联合主持人。在《法商研究》《江汉论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论我国地理标志专门立法保护》《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地理标志保护合作研究》等地理标志领域研究论文,主编全国首部地理标志领域专业教材《地理标志法学》、出版全国首部地理标志统一立法研究专著《我国地理标志统一立法研究》。讲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策略》《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建设》《地理标志注册与管理实务》《地理标志侵权认定实务》《地理标志保护实践与思考》《地理标志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地理标志立法研究》等课程。
栏目支持
地理标志专栏
欢迎更多感兴趣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加入我们!
(原标题:地理标志保护2024新规解读:从“名品认证”到“产业引擎”的升级路径)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叶爱义 浙江智美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栏目支持:地理标志专栏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地理标志保护2024新规解读:从“名品认证”到“产业引擎”的升级路径(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